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知道食材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知道食材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蚂蚁之间是用什么通讯的,为什么很远的地方有食物蚂蚁能知道?
这个蚂蚁的通讯,我们这些70后80后的孩子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吧?因为小时候没有少看蚂蚁,我记得我小时候,没事的时候,就拿扫把去打苍蝇,打死之后就把苍蝇的尸体拿去喂蚂蚁,我们老家哪儿比家多的是黄蚂蚁,找一个离蚂蚁洞口稍远的位置,放在哪里,过一会儿就会有蚂蚁找过来,有时候离洞口稍远的位置有蚂蚁,就直接放在蚂蚁旁边,让他看到。蚂蚁看到之后,就会自己试着拉几下,实在拉不动了,就敢紧回到洞里去搬兵;我看到的是蚂蚁用头上的两个触角去碰一下门口的几个蚂蚁,然后这几个蚂蚁就返回洞深处去请人,最开始发现食物的蚂蚁就走在最前面带路,然后后面就跟着一个接一个的出来,一般出来都会上百只这样,有序的跟着,直到把食物搬回洞里。
有时候故意的找个小木棍子,把它发现的食物压住,让他们搬不动,他带的人不够的时候,还会有人专门返回去搬兵,一点点的往外面拉,直到把木棍子拉开;
据说蚂蚁爬过的地方,它会留下一种特殊的味道,以便于等下能找到,这个我还真试过,就是在蚂蚁刚爬过的位置,用手在地上用力擦几下,等蚂蚁搬兵返回来的时候,它就不能找到原来的路了,一起在哪急得团团转。
其实和蚂蚁玩是非常有趣的,有时候看蚂蚁就能看一个下午,哈哈,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绝大部分生物都是依靠“信息素”来传递信息的,蚂蚁也不例外。
信息素是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特殊化学物质,同类的感受器官能捕捉到这些信息素的气味,从而达到告警、示踪、标记、聚集、求偶等目的。这个过程就类似于不同物体散发出不同气味,我们又能根据不同的气味做出不同的反应差不多。
蚁类分泌的信息素,主要以告警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示踪信息素为主。
告警信息素是蚂蚁遇到危险时分泌的,能通过空气传播,向同伴发出预警或求救信息。
聚集信息素是蚂蚁找到新的巢穴后分泌的,同样以空气为传播媒介,让别的同类“闻讯而来”。
示踪信息素比较特殊,它是蚂蚁外出觅食时从尾部直接分泌在地面上的,几乎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只会在地面留下一条“轨迹”,同伴就能寻着这条轨迹尾随其后了。
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昆虫,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许多小伙伴在小时候一定也观察过蚂蚁,而是有许多好奇的地方,比如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它们是如何交流的?它们是如何记住回家的路的?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蚂蚁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一个蚁巢中,不同的蚂蚁有着不同的分工,除了负责繁殖的蚁后和雄蚁外,其他的蚂蚁大都分成两个部分:担任“打手”的兵蚁和担任“家丁”的工蚁。不过,由于兵蚁和工蚁都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雌蚁,所以二者的界限不是特别的明显,简单的说在需要的情况下工、兵蚁可以自由的切换,在一般情况下,区分兵蚁和工蚁只能靠颚的大小,大的是兵蚁,小一点的是工蚁。
一个蚁巢是以蚁后为基础建立的,当蚁巢建立之后,所有蚂蚁的活动都是以蚁巢为中心的。起初,所有的工蚁寻找食物都是漫无目的的,它们会分成若干个小队向蚁巢的四面八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在搜索的过程中,工蚁会不断的用触角去感知,蚂蚁的触角末端膨大,非常灵活,具有很强的气味分辨能力。在搜索的过程中,蚂蚁一旦感知的食物的气味,它就会在原地短暂的停留,之后它的触角就会不断的向四面八方活动,以锁定食物的方向,锁定食物的方向后,随着蚂蚁的移动,气味越来越浓,这样它们就找到食物了。
蚂蚁的体型很小,虽然它们能够拖到自身体重1000多倍的食物,也能举起自身体重50多倍的物体,但是蚂蚁的体重仅有0.05毫克-20毫克之间,也就是说一只蚂蚁就算是“大力士”也只能拖动50毫克-20克重量的物体,对于大多数的物体来说,显然力气还是太小,这也就意味着,通常一小队蚂蚁发现猎物后很难一次性将其搬空,此时就用到路线规划了。
一个蚁巢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工蚁的路线基本上就固定了,这是因为它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行进路线,而明确的方法也简单,就是通过在行进的路上不断的释放“费洛蒙”(信息激素)。
蚂蚁的费洛蒙主要分为两种:警报型费洛蒙和追踪型费洛蒙。这两种费洛蒙我们很难区分,但是对于蚂蚁来说,它们能够准确的分辨出来,如果一个方向有蚂蚁的天敌的存在,第一次探路的蚂蚁在感知到天敌后就会持续的释放警报费洛蒙,这样同伴就不会再走这条路。同样的,如果一个路线上布满了追踪费洛蒙,那么同伴就能通过费洛蒙准确的找到食物的所在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知道食材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知道食材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