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孔夫子全面论述健康饮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孔夫子全面论述健康饮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三天不食肉怎么办?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出自《论语》:乡党篇。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处处坚持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而且表现在日常衣着和饮食方面。他在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不相同,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礼制。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凡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他都不吃,这是重生的表现。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这句话难道在倡导奢靡的生活吗?
其实,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说吃饭,没有更多喻义,白话译应是饭不因精致而饱食,肉类不因烹调的精细味美而过多地吃。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第十中,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名言叫食不言,寝不语,上边几位有过度理解之嫌,对文章的理解要历史地客观地实事实是的解读才是正确之径。才是做学问的至高之道。
孔丘,做梦都想成为剥削阶级,学而优则仕,读书就为做官,读书人都做官,科技不落后才怪,他说食不厌精,也充满了享乐主义,和他的剥削思想吻合。他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诲人不倦,其实误人误国。想用“皇权天授、君君臣臣”的谬论讨权贵的欢心,到处招摇撞骗,可惜春秋战乱,无人理会他,直到盗墓贼董仲舒挖出孔丘腐烂的尸骨精心打扮献给汉武用来禁锢百姓思想实现永久统治,此后逐渐成为“圣人”,是统治者捧出来的,世间没有圣人,即使有也不是孔丘
食不厌精。上等细米、细面粉可称为“精”。“精”的本义指上等细米,与“粗”相对,引申为精细的意思。《庄子·人间世》说“鼓筴播精”,用小簸箕把粗米簸出来,剩下的就是精米。精米能养人,口感又好,大家都喜欢。“不厌”,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只是说最好能这样。
脍不厌细。脍,是古人常见的饮食方式,是把鱼、肉(主要是鱼)切成极细的丝、片,加点姜、葱,蘸着酱吃。脍,当然切得越细越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朋友请他吃脍之后写过一首诗,称赞脍细如“无声细下飞碎雪”。(《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酉阳杂俎》中说有一位南孝廉,擅长切脍,刀功极其高超,他切的脍,如“縠薄丝缕,轻可吹起。”吃的时侯最好屏住呼吸,不然都吹跑了。现在我们吃的一寸见方、厚约两分的生鱼片,和古人的“脍”比起来,简直弱到爆!
宋代还有切脍之风。春暖花开,园林湖池边上,多有人垂钓(大约先买票,才准钓鱼),游人向钓者高价买来绝对新鲜刚出水的鱼,立即就在水边切脍,边吃边喝,好不快活!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之常情而已。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孔子还说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如果说前者是倡导奢靡,那后者岂不是倡导穷困了?
所以都不是的。
孔子的着眼点,并不是贫穷或富裕,而是“乐在其中”。
这乐在其中的乐,就是著名的孔颜之乐的乐。
确切的意思是,用食物,那就要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所以最精美、最细致的食物,也不会让人厌倦。与之相应的是,如果处在穷困之中,那也要会享受穷困生活的快乐,哪怕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领受着别人都受不的贫苦,却仍然不改变心中的快乐。
真正的儒家,真正的孔子,是快乐的,积极的,是在现世的经世致用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一般人都误读了儒家,误读了孔子,这是非常可惜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孔夫子全面论述健康饮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孔夫子全面论述健康饮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