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东的食材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广东的食材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洲传入中国的食物?
红薯,辣椒,西红柿,向日葵,玉米,花生,菠萝,可可,马铃薯,南瓜等等是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中国历史上,随着中原王朝与他国的交流,传入中国的各种食物其实很多很多,其实在方言中,凡是带有“胡、番、洋”字样的食物,都是由外国引入的。
其中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带“番”的则主要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
带“洋”字的则是清末、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
红薯,原产地在美洲,明朝传入中国。
广东薯类有几种?
1、广薯135
广薯135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667平方米产量为2000~2500公斤。
2、京薯6号
薯皮、薯肉均为紫色,颜色鲜艳,甜度高,品质好,亩产量为1500~2000公斤,出干率高。
3、普薯23
薯皮土***,薯肉***,食味甜,薯形美观、光滑,商品薯率高,适宜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种植。
4、龙薯9号
单株结薯数5条左右,大中薯率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小较均匀整齐,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红色。
应该有:
2、田薯(也有地方称毛薯,因为表面长有不少细小的“根”):全只蒸食或煮糖水等。
3、木薯:淀粉较多,全只蒸食或切片煮糖水。可切片或涮丝晒干,片可炒吃,丝可煮木薯丝粥。
4、竹薯(用来煮猪肉汤或煮糖水,可以解热气,则解署,它是清凉的食物)
5、生薯:根据不同的品种,根较粗较大些的人们一般叫“生薯”;根较细较长的叫铁棍生薯。生薯有补肾功用,用来煮汤或煮糖水等。铁棍(棒)生薯切片晒干叫“维生”。
6、大薯(表皮紫红色,一坨坨的,一坨最少应该有2到3斤,大的也有4到5斤),切片用来炒吃或蒸食,也可煮汤。
番薯:人们称之为健康长寿食品,食法有1、“煮番薯汤”,可以是“咸的”也可以是“甜的”,咸的是放盐调味,人们称“番薯水”;甜的是放糖调味,人们称“番薯糖”。2、炒番薯松(民间叫“北番薯松”):把切成片的番薯放在红油锅里用“武火”炒熟,或者用“武火”炒完后,可以添加些少清水用锅盖盖住,把它煮到熟透。3、北番薯窑:住在农村的人们可以经常做,因为农村有地方垒窑子(用一坨坨的泥头垒成),把番薯塞在窑肚(窑洞)里,然后用柴火把它“北熟”,最后把窑子砸了,番薯可吃了,香喷喷的。4、用锅蒸全只的。
有一道比较有名、人们也喜欢吃的菜叫“三薯扣糖”,饭店酒楼也有这个菜。
三薯:一是番薯,二是生薯,三是芋头,也有酒楼用田薯代替芋头。把这三薯用糖把它们煮熟(一般煮成糖胶才好吃)。
为什么广东的人都食用加碘盐的多?
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所以全省普遍属碘缺乏地区,碘缺乏是危害广大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防治碘缺乏病,国家实施食盐加碘预防策略,这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
广东省在上世纪70年代经调查后,发现全省有53个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县524个乡镇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的旧称)流行,甲状腺肿病人98.7万,病区平均患病率为10%,并开始在病区实行供应碘盐的防治措施。
1996年全省普及全民食盐加碘前,在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过碘营养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原非病区”也绝大部分存在轻度缺碘。近年在全省的饮用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水碘中位数为5.0μg/L,水碘中位数<10μg/L的乡(镇、街)占85.2%水碘中位数<40μg/L的乡(镇、街)占99.2%,表明广东省居民饮用水普遍缺碘,且未发现水源性高碘地区。
沿海地区也要补碘
人体碘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和饮用水。如果食物和饮用水缺碘,就会造成人体缺碘。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
碘缺乏病的病因清楚,是碘缺乏造成的,所以补碘就是预防碘缺乏病最基本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实施食盐加碘预防策略的原因所在。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此外,还可通过食用海带、紫菜等富碘食品补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东的食材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东的食材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