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这一菜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这一菜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叫做“告朔”,(音硕)。当鲁君己不亲自来“告朔”,完全流于形式,所以子贡主张去掉饩羊。子贡要把每月初一祭祖的活羊去掉。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个羊,我却爱惜那个礼啊!”孔子对此大为不满,横加指责,不准对周礼的这种规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这段话出自《论语·八佾》,原文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大体意思是: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杀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个礼!”
“告朔饩羊”是古代的一种制度,指每月初一,诸候都要宰杀一只活羊祭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风气衰败,鲁国的国君每月初一不在参加这一祭祖活动,只是杀一只活羊来敷衍。子贡认为这样做既残忍,也有悖节约精神,于是想废除这一做法。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你爱惜那只羊只是为了节省开支,不过我不主张去掉,因为用这只羊祭祖代表了一种“礼”的精神,相对于一只羊来说,我更重视这种祭祖礼仪的精神内涵。
孔子的这一说法,使我想起家乡春节的祭祖活动。大年三十晚上,将祖先牌位供奉在正屋的八仙桌上,然后点上香,摆上各式各样的供品,大年初一凡是来拜年的人,都要祭拜祖先牌位。富裕的人家,供品多是大鸡、大鱼、大肉;贫穷的人家,供品要么是家乡的特产,要么是一些瓜果桃李之类。其实,逝去的先人是不会来享用这些东西的,这不过是一种过年的仪式,一种精神寄托,由此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不摆供品、不请牌位可以吗?当然不可以,供品可以丰厚,也可以简约,但不能没有,因为没有这些物质的东西作依托,也就失去了祭祖活动的意义。
我们不去深究“告朔饩羊”到底是一种什么仪式,也不再探究物质和礼仪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学研究的课题,倒是这段对话很值得我们品味。显然,子贡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征求老师的意见,这说明子贡善于思考问题。然而通过孔子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同意子贡的观点,但没有立刻指责子贡鼠目寸光,只知爱羊,不知爱礼,也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强迫子贡接受,而是用讨论问题的口气,先肯定学生的观点有道理,接着深入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观点。这种尊重学生、循循善诱的民主式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视野还不够开阔,认识还处在较低水平,有时候提出的问题看上去很幼稚,也很片面,甚至是错误的。面对这样的学生,当老师的就应该像孔子那样,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接着把自己正确的观念讲清楚,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如果对学生片面或者是错误的观点大加指责,甚至于讽刺、挖苦、嘲笑,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则往往会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会养成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他人的思维惰性,这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敌。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告朔:春秋时期,每年记载治政经历的历法文书由天子颁发,各诸侯国接受后藏放于家庙中。每月初一,也就是朔日,诸侯国君要杀羊祭庙,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后书写于文书之上。年末由天子来使取回并换回新的文书。祭祀后再书写,是为了保证真实不作***。
国君心里对天地祖宗诚心敬重,告朔祭典是一个可以鞭策自身的祭祀活动。
国君心里若是对天地祖宗不敬,告朔祭典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祭祀活动。
饩羊:祭祀典礼上,赠送给天地祖宗享用的、未经蒸熟的羊。
鲁国从文公开始,国君便已不再亲自到家庙告朔祭祀,只是让官员杀只活羊应付一下。
孔子当时轮到了这种杀羊告朔的事情。子贡说:这告朔礼都变味成这个样子了,干脆连这个羊也去掉吧。只要文书上面的纪录是真实可靠的就行了。
孔子回答说:为了节省、表示诚恳而不用羊。你的主张没有错。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鞭策、约束自我的精神。
按照周礼的规定,诸侯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坚持原则的立场。即使在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安葬的时候孔子仍然坚持按原则办。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这是《论语·八佾》第十七章的内容。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贡要免去初一祷告用的活羊。孔子说:“子贡啊!你舍不得那只羊,我舍不得那种礼节。”
告朔之饩羊,初一祷告用的活羊。告朔,初一祭奠。天上无月之日为朔日,天上满月之日为望日。告,旧读gù。饩,音xì,指祭祀用的活物,祭祀当场杀用于祭祀的活物。
爱,爱惜,舍不得。
“子贡欲去告朔之羊”这该是孔子任鲁国司寇摄相位时的事,否则不会有“子爱其羊,我爱其礼”之说,也不可能有子贡“欲去”之举。看起来,是时子贡也在孔子手下做事。从已经得到的信息看,孔子任司寇代宰相时,冉求为孔子掌管总务事宜,子贡主管祭祀事宜,子华是使节,原思是孔子的家宰,子路为季氏宰。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到祖庙,以一只活羊为祭品祭祀,祭后报告朝廷,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鲁国从文公开始,国君并不祭祀,只要官员杀羊祭祀以虚应故事,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干脆废除这种形式。
为什么“告朔”要当场杀活羊呢?
当时人们认为,祭祀时用活物的血是“交神明之道”,去掉“告朔之饩羊”就失去了与神明的沟通意义,所以孔子反对去掉这个礼节形式,以维护这个祭祀。
山亭夏日古诗的意思?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原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写的是夏日风光,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说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作者用绘图的手法由远而近,由外而内,远观绿树浓荫 ,楼台倒影在池塘,池塘的水波荡漾 ,目光拉近,眼前的蔷薇爬满了藤架 ,院子里花香四处弥漫。一步步向读者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清新自然的画卷。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诗的意思很好理解,没有生僻的字,而且意思上也很直白!但是这首诗堪称神来之笔,应该是高骈的佳作,在唐诗中也应该排得上名号!首先,这首诗有好几个地方的字用得十分地巧妙。首先是阴浓,阴对应太阳,阳光猛烈,才有树荫,再就是浓字形容阴,表示树荫深而稠密。描写之后又有应对,阴浓对日长,进一步来说明强调!也引出了下一句,日长,阳光强烈,倒影更加清晰明了,这里用了入字,入是一个动词,这样的描写就好像楼阁倒影是进入到池塘里的,表现出倒影十分地清晰,来呼应夏日长。第三句就越发地微妙,水晶帘剔透光亮,阳光下更是熠熠生辉,倒影在水中又被水波阳光折射下的那种转态用一个比喻就说明了。还有我们知道水波的波动是在风吹动之后,那为什么作者要后置微风起呢?这里再次强调夏日长,夏天的微风不易被人感觉到,看到水波晃动才感到一丝微风,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承接下一句,察觉到微风时,也察觉到了微风中的蔷薇香气,原来是满架的蔷薇才有一院子的香气。所以看似好像是不同的事物物体,却十分巧妙地融汇成一体的夏日景色,景物在山亭,但是所有的景物有着夏日的独特风光,所以这首诗叫作山亭夏日!作者明着写山亭,但是夏日才是主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
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看诗的题目,是描写山亭夏日风光。作者高骈,后唐山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名将,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绿树的树荫浓稠夏日漫长,阳光强烈,亭台楼阁的倒影映入池塘。这镜中美景像水晶帘一样轻轻晃动,原来是有微风吹起,满架的蔷薇弥漫了一整院子的香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这一菜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这一菜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