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食单菜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食单菜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随园食单》中有哪些面点?
袁枚24岁中了进士,37岁辞官归隐,游历江湖。他善于吃喝,游历过程中多了一个美食研究者的身份,四十多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便是《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所述的菜品大多精巧,许多菜谱还有小品文的气质,读来十分有趣。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其中,点心单囊括了许多各地特色面点。
扬州糕点名传天下,以制作精巧、造型讲究、各具特色而著称,各地美食家对扬州面点无不交口称赞,《随园食单》里当然也有很多对淮扬面点的描述。
发酵面团的制作技术是扬州点心的一大特点,书中对小馒头、小馄饨的描述是这样的:“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小馄饨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
书中记载,江南地区重阳节会吃一种传统的特色食品,称为栗糕。对栗糕的做法也有简短的描述:“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菜肴几百年来没有多少根本性的变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广受追捧,非常实用。
《随园食单》是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自问世以来,这部书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英、法、日等大语种均有译本。
《随园食单》文字简单清爽,***都可照着去做,有趣的是,作者还将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大都写了出来。实在是一本美食家的必读之书。
其实袁枚只能说是一名美食家,而不能说是烹饪家,他本人并不会厨艺。
《随园食单》有的“面老鼠”一节,说是“以热水和面,俟鸡汁滚时,以箸夹入,不分大小,加活菜心,别有风味”,流传至今,指的是陕西人吃的“老鸦头”或者“鸡脑壳”。
清代面茶,随园食单中记载道: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至今,面茶也是北京的传统特色风味小吃之一。
清代糖饼(又名面衣),随园食单中记载道:糖水溲面,起油锅令热,用箸夹入;其作成饼形者,号“软锅饼”,杭州法也。随园食单中记载:粉衣,如作面衣之法。加糖、俱可,取其便也。现在的糖饼,是以面粉和糖作为主要原材料制作加工而成的点心。而现在称作的面衣,常指遮住妇女脸部的巾帕,又指江苏常熟市一款小吃,形似大饼。
裙带面,随园食单中记载:以小刀截面成条,微宽,则号“裙带面”。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裙带面流传至今,是扬州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
素面,随园食单中记载: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云泥沙,不重换水,则原味薄矣。至今,素面仍广为流传,是中国特色的传统面食之一,素面味冷而清,常配有鲜香的汤底。
鳗面,随园食单中记载: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鸡汤清揉之擀成面皮,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至今,有很多种类的鳗鱼面食。
Cola
做菜的书籍菜谱推荐?
1 任丽云的 吃情十物:
2 梅玺阁主的 下厨记系列:
各色菜式都有 但是偏海派(上海)这个就不是很像菜谱,更像聊吃食 会讲解到很多做法以及食材的一些知识 很有意思
这本书很值 字多啊 哈哈 主要介绍的是川菜 从食材讲起 各种分类 中间穿插了一些菜谱
他是潮汕菜的专家 介绍了都是潮汕的饮食文化
《随园食单》中的饮食思想有哪些?
《随园食单》是清代的美食家袁枚所著的美食著作,袁枚先生生活在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烹饪技术不断地提高,菜肴的原料也越来越多,饮食文化十分的鼎盛,所以有人说,“袁枚对饮食的追求可谓是集先人饮食文化之大成”这本书充分的说明了当时的饮食状况,在我国的烹饪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追求食物的本味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所以他一再的强调,烹饪美食的时候选择的食材一定要新鲜,他还从食材的各个方面单独的介绍,也十分注重食材的搭配还有火候、烹饪方法,他说:“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对食物的本味是十分的看重了。
二、不分食材的贵贱
千年前的宋代就有官员说:“臣闻物无定味,适口着者珍”,的确如此,每个人的口味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袁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豆腐煮的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的不好,不如竹笋”。他还曾经把豆芽与燕窝搭配在一起,说:“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
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袁枚认为应该在合适的时节,吃适合的食物,《随园食单》中写道:“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烹饪稍迟,则物生矣。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季节中,烹饪菜肴也有一定的规律,“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也是和谐的一种。
文/Cola
《随园食单》出自于乾隆年间,是乾隆时期的烹饪***袁枚的[_a***_]作。该书描写了清代乾隆(乾隆57年)时期浙江一代的烹饪方法,按食材类型分好多单篇,共326种菜肴制作过程。
《随园食单》是提高烹饪技术,研究传统菜肴的一部史书,自问世一来,被烹饪***尊为提高烹饪技术的经典之作。
首先,同北宋的苏轼类似,清朝的袁枚也是一枚有着极高文学造诣的吃货👌不过与苏东坡豁达开朗,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不同,袁枚可谓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小情小调——他虽然少年成名,但仕途不佳,便于38岁退隐,在南京自购一豪宅“随园”归居。
此后,袁枚便以“好色、好吃、好诗”的三好行走于世间,还一口气活到九九八十一岁。
说个实话,了解了袁枚的一生,壹周君认为他只是一个玩世的风流才子罢了👌
至于《随园食单》,是袁枚在南京随园时所著的一本菜谱。书中记述了327种菜肴和美酒名茶,包括了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二单,大到山珍海味,小到一粥一饭,味道南北兼具,无一不包。当然了,袁枚作为美食家还是非常靠谱的,他在南京以食会友。每次吃到美味佳肴,他都会向主人家讨教饪之法。
《随园食单》,就是通过40多年的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字记录,这一点坚持,着实让人钦佩!
至于题主问到的,《随园食单》中的饮食思想,壹周君简单归纳一番,就是——选菜:“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元味也” ;搭配:“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 ;调味:“调剂之法,相物而施” ;火候:“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
什么意思呢?简单理解就是菜好不好吃,先看原料,要按季节选择时令菜,还要根据食材各个部分的特色来分档取材,而且,包括调味品都应该选择上品。
至于搭配,就是气味相投,食材结构类似的才好搭配,有时候荤素搭配合理,有时候益荤不益素才合理。
吃货袁枚,作《随园食单》,视厨师为知己,并为其做传记
清朝有这样一位文人,善作诗文,与纪晓岚并称,会讲鬼故事,《子不语》大名鼎鼎;懂吃,著《随园食单》;连《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也被他买下,打造成“随园”景观,每逢佳节,必是游人如织,
而他也在其中,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没错,这位文人就是袁枚。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调江苏为官,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
他从34岁至82岁去世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大部分时间是隐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食单菜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食单菜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