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式菜谱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式菜谱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统老菜为何会失传?
青涩的杏儿把人酸得撕心裂肺,别有一番风味。熟透的杏儿除了颜色养眼外,还有什么能让你记住的地方?简直是俗不可耐,烂透如泥,缺乏诱惑。
老式菜谱也是如此,几近老掉牙了,吃了几千年,哪还有一点新鲜感?在开拓创新的氛围下,谁墨守成规,谁就是三脚踹不出屁的窝囊废!
新时代开发出来的饮食别有一番风味,各式外卖,牛肉精,香辣精,苏丹红,三聚氰胺,让你一吃难忘,揪心勾魂,终生回味无穷!
还有高校厨子们开发出来的绝世精品,蒜苗炒月饼,名誉世界!不但厨子光荣,校长都跟着光荣。学子们在家吃了二十年爹妈做的老菜,如今投奔校长门下,不好好招待一下这些年轻人中的佼佼者,校长岂不是枉为人类?
既然是一代枭雄的桌上餐,自然是世界名菜,望校长们永远吃下去,直到吃得脸发绿,头发晕,一顿不吃想龟孙,最好戴上一顶绿帽,变成绿毛乌龟,就更值钱了!
一个学历史的人,必须要精通文言文。沒有工具,焉能进入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去。
古文很美,节奏、韵律形成的意犹未尽般的韵味,有如丝丝缠绕的蜜瓜,驻舌三日。
但古文却己消失了其实用的意义。而被白话文替之。原因很简单,时不俱进也。因为,文言文是一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学习文言文并且熟练掌握其运用,非常不易,所以就形成了文化阶层及对立面。这对于十九世纪初叶的中国来讲,是个大问题,所以必须改。
美食的传承,是一个***命题,因为连文字都可以断层,美食岂能独善其身。
熟悉重庆火锅的人知道,今日之重庆火锅与八十年代己有大不同。再往上看,重庆火锅的产生不过是码头工个为寻个便宜且能下饭的“简食”罢了。
所以,美食意象的变化,才是那些传统烹饪术及延伸出厨品失传的根本原因。
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以“肥美”为美食意象的审美,最为流行。“白糖羊尾”“冰糖肘子”“龙眼扣肉”是当时最流行的菜式,今日可曾常见?
就如以清淡见长的淮扬菜,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最流行的菜式是肥痩各半做成的狮子头。流传到今天的常熟蒸菜,一片片切得均匀的白肉是正宗的标配。
汉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饥饿记忆的民族,重油糖、高淀粉,是那个时候遗留给我们的美食密码。川菜重油重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饥饿的记忆。
当饥饿记忆从民族记忆申消失的时候,美食的意象审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如今信息大融合的时代,适应发展和改良口味都是每个餐厅不得不做的尝试,一道麻婆豆腐,上海,深圳,北京,重庆,味道都不一样,所以,传统老菜不是失去,而是革新,以新姿态展现
传统老菜的失传是因为时代变了,吃老菜的人,做老菜的人,做老菜的食材等等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佳肴从来都是达官贵人、皇亲贵胄、文人骚客的专享之物,从御宴到官府菜到私房菜到文人菜,这些人的吃喝享乐,促进了中国传统菜的发展。同时也是因为这些人的消亡,让传统中国菜失去了土壤。
从四大菜系到八大菜系上的名菜,往往都是出自宫廷或者达官贵人之厨房,如盐商对于淮扬菜的贡献,北京八旗子弟对于鲁菜的欣赏等等。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会对口腹之欲上心,才能花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些人现在都不在了,即使是现在的官员,也不会再雇佣私人厨师来专为自己服务了。即使是国宴也不提倡奢侈无度。
另一方面,现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消失,以及传统文化的断层,让基于文化的中国传统菜肴失去了另一份重要的土壤。没有了文人诗词歌赋的浇灌,菜肴也就单纯的变成了口欲,而没有了灵魂。
现在的厨师只是技法上的革新,而在文化上完全没有了继承。这就造成中华餐饮的更高审美和文化的完全西化,或者说是完全物质化,充其量就是一个匠人。
可以说现在的餐饮更大众化了,但餐饮文化的高度和美食审美的高度却缺失了。
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土地的盘剥。让传统佳肴中的很多灵魂食材消失了。比如鲥鱼、刀鱼、野生大黄鱼。比如儿时的西红柿、土猪肉。更比如饮用水的质量。这些都对餐饮的质量有极大的损害。
另一方面,化工产品对于餐饮的冲击,让快餐化、工业化、标准化成为现代餐饮的主流。而传统佳肴的烹饪需要时间、物候、心境的琢磨,这些都难得一见了。
一句话,物是人非。不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绿水青山下,传统餐饮的文化高度会随着国家的富强,文化自信而回归,回到其应有的位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式菜谱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式菜谱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